第(1/3)页 彰武元年下半年,王府开始发力。 新炮舰的设计争论很大,毕竟工匠视角和军人视角之间是有差距的,而连工匠内部也有分歧。 主要是动力上的分歧,可以理解为保守派和激进派。 保守派主要是铁牛、关仲、祝融等人,认为新船应该保留大船上就已经成熟的踏轮驱动。 而激进派则是赵四,秋儿等,主张使用蒸汽动力,打造新战舰。 可这存在个大问题,王府的第二代蒸汽机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大幅改件,为新军打造了许多枪炮,可动力十分有限!能量转化率低。 到目前为止都只能用于镗孔,想要带动大船几乎痴人说梦。 虽然第三代的蒸汽机已经不断改进和实验三年多,但进展并不大,动力有所增加,不过远达不到大型船舶的要求。 还有就是王府现在的制造能力不一定能按要求制造出所需部件。 放倒军方的提案大多很容易实现,因为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另一个时代,和王府的工匠们是完全不同的,在他们看来,王府的镇南级大船已经是惊为天人,不得了的杰作了。 一天晚上,他和诗语连夜算了一晚上。 第二天一早,李星洲拍板,他把工匠按照意见分歧分成两组,命名为“保守组”和“激进组”,并且拨给保守组款项十万贯,激进组十八万贯,这是按照他们各自计划算出的大概成本再加上五万贯的结果。 随后要求他们在明年三月之前弄出个样船来,到时他亲自去评审,哪组好用哪组。 这就是财大气粗的好处! 要是以前他根本不可能这样干,只能挑一个好方案然后集中资源去实行,如今财大气粗了,干脆都整个实际物看看吧,反正咱有钱啊! 这个举措也让两派人建立合理竞争,都憋起劲要比过对方。 他们斗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李星洲也准备给两个就要满一岁的孩子起名,等他们满岁,还要宴请宾客。 思来想去,又和阿娇和诗语商议之后,他准备给诗语的儿子起名叫李思正,给阿娇的女儿起名叫李思姳。 ........ 到七月初,枢密院准备秘密开始如何讨伐夏国的的讨论。 不过只在几个二府三司首脑之间展开,李星后额外加了一个耶律大石? 因为他准备启用耶律大石了。 和耶律雅里的婚礼之后? 顾虑就少了很多,况且这么几年过去? 耶律大石年纪越来越大? 时间不等人了。 在枢密院办公衙门里,细致的西北地图早就摆上好几张? 都是不同年间的,景国与夏国也交手过好几次? 前两次都是景国的失利? 直到最后一战才翻盘。 其实最后一战让夏国元气大伤,加之夏国人口少,不敢和景国耗下去,就提出称臣。 为了之后的庙算? 枢密院把之前与夏国交战的所有资料档案记载和各种战报都找出来了。 之后李星洲暂时没邀请其它人? 而是自己一个人看起来。 接连看了三天,总算把所有记载和战报书信都看了个遍。 结果就很奇怪,总的来说当初夏国和景国小摩擦不断,但大战有三次,第一次? 第二次都是景国失利,直到第三次换帅之后才反败为胜? 逼迫夏国和谈。 只是史官们的记录太夸张,让他有些懵逼。 第一次大战景军战死三千六百二十人? 斩首来不及统算,因为是溃退。 第三次大战景军坚守反击? 斩首一万三千九百零四? 是大胜。 这两次都比较正常? 第一次是景军突围,总兵力只有一万五千多人,战死接近四千人已经是非常大的损失。 第三次大胜是因为主帅临时换成冢道虞,而夏国更是举国之兵,集结大军对外号称二十万,不过主帅冢道虞判断只有十万出头。 这一仗先固守,随后伺机出击,是大胜,此胜吓得夏国自那之后不敢和景国动武,杀敌一万四左右也算合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