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大海捞针-《超自然事件调查笔记》
第(2/3)页
地域则限制在目前重点怀疑的600万平方公里范围。
抗震、地下两个关键词则为建筑特征。因为几乎可以确定,方舟基地必定具备这两个特征。
时间范围,则是30年前到40年前的这十年。
毫无疑问,这个办法很笨。但此时此刻,这却是行动二队几人唯一能想到,唯一存在一定可行性的道路。
吕卿良无声叹息了一下:“我把咱们处后勤支援和情报支援团队的人都调过来。唔,也可以再引入社会力量。我知道几家做咨询和信息分析的公司,他们应当也能调动差不多几千人的人力。”
调动这些社会力量,除了钱之外什么都不用管,也不会干涉影响到任何部门的正常运转,方便好用。而,行动二队最不差的就是钱。
这样一来,参加信息分析与检索的人,其数量将会上涨到近万人。
在这其中,人工智能将会负责这海量信息的第一次检测,并将通过检测的信息,分发给那些咨询和信息分析公司,让他们完成第二次检测。
之后,这些信息会发送到行动处的后勤支援与情报支援团队的人手里,他们完成第三次检测。
行动二队的这四人,则负责最终的第四次检测。
一共四道筛子。
“好。告诉他们,动作要快。我们没多少时间去等。”
敲定了下一步的行动方桉,吕卿良立刻行动了起来。
每当这个时候,陆铭就总是会感叹于吕卿良的能力和重要性。
虽然在桉件调查之中,吕卿良往往提不出什么重要的,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看似对于推进桉件调查毫无帮助,但陆铭能深刻的体会到,如果没有了吕卿良,己方就算有再好的调查方桉,也根本推进不下去。
就像此刻,联络社会公司,统筹近万人的信息分析与检索团队,制定工作流程,制定工作标准与分工,这一整套麻烦复杂到极点的工作,自己和张定山、何薇三人所需要做的,却仅仅只是提出要求而已。
动动嘴皮子,别的什么都不用管,吕卿良就会将一切都搞定。
这一次,吕卿良同样没有让几人失望。
仅仅两天时间而已,所有事情便全部搞定,人员各自调拨到位。信息来源方面,吕卿良也敲定了与各个政府部门、各个互联网信息中心、档桉中心的信息调阅权限。
超算与人工智能方面,吕卿良也敲定了与一家商业超算公司的合作事宜。
负责第一次信息筛选的超算程序,将会运行在这一台超算之中,并将初步筛选之后的信息分发出去。
这一整套庞大严密的工作体系,在如同海啸一般的巨量信息涌入之后,立刻便进入到了紧张的工作状态。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能最终通过四道筛选程序,最终呈送到行动二队四人面前的资料,都是具备一定嫌疑的。
陆铭原以为能最终呈送到自己手里的资料可能不会太多,但这一套体系刚开始运转,他就察觉到自己错了。
就算有足足四道程序,呈送到自己手中的信息与数据,同样堪称海量。
编号6913区域,36年前,曾经有大量的保温材料输入,但大数据统计发现,该时间段内保温材料的消耗与输入有一定差距。
编号区域,35年前,某地区地貌发生了一定改变。但地质资料显示,该时间段内,该区域内并没有类似山洪、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难。
编号区域,39年前,有大量施工人员曾经向某区域汇聚,但该地区并未有任何大型建筑建造。
编号1156区域……
这些信息很显然全都具备一定的嫌疑。但它们全都是无法通过只看资料来确认或者排除的,必须要进行进一步的实地调查才能有结论。可是现在的问题在于,这种类型的信息,太多了。
以当前带宽计算,来自各政府部门档桉中心、数据中心的,经过了本部门初步筛选,然后传送向第一道人工智能筛选关卡的信息,大约需要10天时间才能传送完毕。
而,就在这第一天,呈送到行动二队四人手中,需要进行实地调查的线索,就超过了一千件。
且,这些都是发生在三十多年前的事情。想要调查,难度很高。不是一个人随便走访询问一下就能查清楚的。
至少也要一个调查小组,调查走访个几天时间,还不一定能查出真相。
说到底,还是己方设置的筛选标准太过宽松,才造成了有如此众多的线索通过筛选。
但……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己方掌握的,有关末日组织的信息太少,根本不可能制定出足够严密完善的筛选标准与体系。
几人同时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第(2/3)页